不锈钢锻造工艺需兼顾材料特性(如高合金含量、低导热性、易加工硬化)和锻造目标(组织均匀性、力学性能、耐蚀性)。以下是关键工艺要点及控制措施:
一、材料选择与预处理
牌号分类:
奥氏体不锈钢(如304、316):需控制晶间腐蚀,避免σ相析出。
马氏体不锈钢(如420、440C):关注淬透性及回火脆性。
双相不锈钢(如2205):需平衡奥氏体/铁素体比例(通常50:50)。
坯料准备:
表面打磨去除氧化皮、裂纹(防止锻造缺陷扩展)。
预热:奥氏体钢建议缓慢加热(因导热差),速率≤100℃/min。
二、加热工艺控制
参数奥氏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锻件
始锻温度 1150~1200℃ 1100~1150℃ 1100~1180℃
终锻温度 ≥900℃(避免σ相) ≥850℃(防开裂) ≥950℃(保相平衡)
保温时间 1.5~2 min/mm(坯厚) 1~1.5 min/mm 2 min/mm
关键点:
严格控温:超温易导致晶粒粗大(尤其奥氏体钢),低温易引发加工硬化。
保护气氛:推荐氩气或氮气保护,减少表面氧化(Cr2O3损失影响耐蚀性)。
三、锻造操作要点
变形量控制:
单次变形量建议30%~50%(过小易残留铸态组织,过大易开裂)。
双相钢需保证≥50%变形量以细化两相组织。
锻造设备选择:
优先选用液压机(慢速变形利于均匀性),避免锤锻机对高合金钢的冲击裂纹。
冷却方式:
奥氏体钢:空冷(避免水冷导致应力腐蚀)。
马氏体钢:锻后立即退火(防淬火裂纹)。
四、热处理协同优化
固溶处理(奥氏体钢):
温度1050~1100℃快冷(水淬),消除碳化物析出。
退火(马氏体钢):
800~850℃缓冷,降低硬度便于后续加工。
时效处理(沉淀硬化钢如17-4PH):
480~620℃保温,析出强化相。
五、常见缺陷及对策
缺陷类型成因解决方案
表面龟裂 加热不均或硫/铅污染 清洁坯料+阶梯式升温
晶粒粗大 终锻温度过高 控温+适当增加变形量
σ相脆化 700~900℃长时间停留 快速通过该温度区间
六、质量检测标准
无损检测:
渗透检测(PT)或超声波(UT)排查内部裂纹。
金相检验:
奥氏体钢:ASTM E112评估晶粒度(目标5~8级)。
双相钢:EN ISO 17781检查相比例。
力学性能:
按ASTM A484测试屈服强度、延伸率(如304要求≥205MPa)。
七、特殊工艺建议
等温锻造:用于难变形不锈钢锻件(如高氮钢),降低流变应力。
粉末冶金锻造:适用于超低碳不锈钢(如316L),提升致密度。
实际工艺需根据具体钢种、零件形状(如轴类/盘类)调整,建议通过Deform等模拟软件优化参数。
我们只做好锻件 不锈钢锻件www.forging1.com

文章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永鑫生锻造厂提供!